少采七成石 产值增千万

发布时间:2008-08-11 00:00:00   编辑:石材网

今年春节,在以出产“国宝”汉白玉而闻名的房山区大石窝镇,喜庆的鞭炮声里不再掺杂着采石机的轰鸣。2007年大石窝全镇石料开采量比去年缩减了70%,产值却增加了2000万元。问起原有,镇长李中华笑着说:“以前对付石头使锤头凿子、现在我们多了两把利刃。”几年前,大石窝真开始与清华大学进行项目合作,引入了先进的文化创意和科技手段,正是这两把“利刃”,让大石窝真的石料加工、开采悄然发生变化。
挖空心思  边角余料唱主角
大石窝人,不少都是世代与石头打交道。在过去的老石匠严重,大石窝的石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雕刻的耗损率相当高。“过去的石雕厂,近一半地方得腾出来放废料”李中华这样形容道。
2006年,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来到大石窝挑选雕刻材料。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整块的石材居然无人问津,倒是冷落在一旁的表叫余料成了“香饽饽”。看着学生们手拿一块块废料,如获至宝,村民们纷纷摇头笑说“外行”。但在随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村民们的态度180度大转弯。惊涛骇浪里的一叶扁舟,动感十足;屋檐下的一只小猫,憨态可掬;弓箭手弓拉满月,扣人心弦……眼前这些石雕作品,新颖别致构思巧妙,连村里的老石匠都竖起大拇指。“废料也能调出好玩意儿!”村民胡宝贵指着当初一个学生送给他的石雕说。这是一件颇为抽象的作品——半球体的一面上被掏出一个大洞——名叫“母与子”。“有个石材商想花3000元买,俺不卖!”胡宝贵说,这件作品给他的启发很大,尤其是那个大洞,它告诉自己“挖空”心思即可变废为宝。
此后,镇里与清华大学定下制度:每逢假期,工艺美院的学生都回来大石窝创造时间。村民提供材料,学生留下创意。慢慢地,村民自己也学着,搞起“创作”。废料堆起来的小山包瘪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到年底,把“废料”的价值粗粗一算,胡宝贵吓了一跳,“原来以前每年白白丢了好几千元!”
精耕细作  开采减少效益增
用废料雕出价值的实例,让大石窝人重新认识起脚下的这笔宝藏。“以前认为多开采才能挣钱,现在知道了精耕细作充分利用每一寸石料朝阳赚钱。”尝到甜头的大石窝人,在石料从开采到加工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动起心思。
如今,走进位于是我存的恒星汉白玉开采厂,矿场中没有狼藉的碎石片,却摆着一个怪模怪样的大机器。去年,镇里与清华大学深入合作,他们接着东风,在清华建筑系指点下,购置了一台探测仪。哪块地下有所需石材?开采钱就了然于胸。怎样开采损耗最小?靠它也能做出周密安排。其他厂家纷纷效法,咨询新技术,购置空压机等新设备,开采效益都比以前提高了一倍。
雕刻加工厂家也不甘示弱,引进工艺美院的精妙创意,准备开发小巧可人的石刻纪念品:在薄薄一片大理石碎屑上,雕出游客的头像,既物尽其用又赚来了知名度。出去利用创意变废为宝,厂家们还在雕刻过程中精打细算,控制浪费。镇上的精益雕刻厂,采用精细切割机、研磨机后,平均节约石料30%,利润翻了一番。
从开采到加工,各个环节都贯彻“减量增效”的宗旨。去年一年,大石窝镇的石材开采企业从48家缩减到14家,开采量减少近70%,石材行业总收入却由1.3亿涨到1.5亿元。
文化价值“石饭碗”变“铁饭碗”
“石雕卖出去挣钱,摆出来招徕游客朝阳产生利润。今后我们准备主打文化牌,争取采得更少、挣得更多。”镇党委书记任正宽踌躇满志地说。
2007年,大石窝镇与清华大学项目合作组筹划,在已建成的中华石雕艺术园里,建设石雕文化创意园。汇集国内外优秀艺术家,以大石窝石材为题创作精品,更成为石工艺交流推广中心;以石雕为主题的旅游体验项目随之诞生,并且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从原始的卖石料、卖雕刻手艺,到现在的一石雕广聚人脉,靠文化内涵产生价值,大石窝人的经营思路越来越宽。今年,清华大学与大石窝真携手共建“汉白玉之乡”方案即将启动,古老的“汉白玉之乡”,已瞄准了“文化产业”这个朝气蓬勃的铁饭碗。

(石材网 www.stone365.com)


来源:石材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