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石材网 > 信息中心 > 技术

中建总公司的技术优势

发布时间:2005-01-17 00:00:00   编辑:石材网

承建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设的“神舟”五号发射场位列“首届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榜首;入围国资委公布的第一批中央企业主业名单……2004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喜讯频传,主要经济指标均名列行业第一。 

天地联通——卫星定位取代传统吊锤 
这一年,中建总公司承建厦门建设银行大厦。该大厦位于厦门市鹭江道东侧,与鼓浪屿隔海相望,地貌为海积泥滩,后经回填作为旧城区。工程地下3层,地上43层,总高度172.6米,总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是目前厦门市最高的超高层建筑。结构布局采取了扇形及多个不同半径同心圆的弧形结构,给工程测量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勇于科技创新的中建人把目光盯在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上。该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定时的功能,能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参数。GPS技术应用在超高层建筑上还是首次。 
施工中,中建总公司在采用常规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方法的同时,将GPS技术用于测量基准传递和高程控制,并对大厦的日照变形和振幅、振动周期进行了观测。当这座厦门市的标志性建筑高高耸立之时,其垂直精确度误差仅在3毫米之内,令世界惊叹。 
GPS卫星定位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研究和应用,经专家鉴定和国内外查新,均属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虚拟现实——图纸幻化成繁华都市 
上海正大广场位于浦东陆家嘴中心地带,所在区域是上海市最富活力的金融、商业、旅游区,被称为中国的“曼哈顿”。工程占地3.1万平方米,但总高度仅50米。 
在建筑物未建之前,怎样才能让设计者、施工方和业主能直观地、全面地了解它建成之后的效果呢?以及与周边的环境是否协调呢?建筑效果图和模型只能从固定的其个视角和孤立地了解建筑物,建成后会留下许多难以弥补的遗憾。中建人又向难题挑战了,第一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城市景观。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多通道显示、位置切换、海洋效果、云层和天色变化、声音仿真等多种特效的运用,使观察者能够运用小小的鼠标突破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实现多种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漫游方式,如身临其境。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和专家们评价说:上海正大广场虚拟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国内首次将以虚拟现实为基础的仿真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对建筑施工传统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和提高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其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动测温——混凝土里有了“体温计” 
走在街上,大家会经常看到一些混凝土墙面和路面出现了形状各异的裂纹,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不同层面,不同深度的温度差异较大。特别是一些体积大、面积大的混凝土浇注,由于水泥在水化过程中释放的水化热使混凝土的升温降温不一致,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差异更悬殊,各部位温差应力加上混凝土本身的收缩等因素,易产生危及结构安全的裂缝,影响工程质量。 
解决这个难题,中建总公司有一个绝招,在大体积混凝土浇注中,应用计算机自动测温新技术,将传感器埋设在混凝土中,如同插进一支“温度计”,对混凝土的浇捣和养护过程中的温度和应力变化进行动态跟踪监控,利用计算机对混凝土不同层面和深度的温度、温差进行监控分析,通过快捷、准确的信息反馈,及时指示混凝土施工和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 
以建设武汉国际贸易中心大楼为例。按施工组织设计,地下室底板为一次性浇注,施工时间是8月底9月初,正值武汉的高温天气,早晚和室内外温差都很大。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根据地下室的平面形状和浇注的厚度不同,按浇注顺序在不同部位埋设了72个传感器测温点,配以计算机对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的强度变化进行适时测定。 
如果按照传统的人工测温方法,不但时间长,需要近1个小时,效率低,不全面,还误差大,并且影响因素多,对裂缝控制不准。 
计算机自动测温时间短,仅用2分多钟,还可绘制曲线,反映测量温度变化趋势,并连续测温,自动显示数据,误差小,人为影响因素少,不但能反映温差,还可反映应力变化,有效地保证了施工质量,防止了大体积混凝土有害裂缝的产生。 
目前,中建总公司已在近百项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推广应用了此项技术。中建总公司还在企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建筑企业基础信息编码系统;计算机控制高空滑移和滑模技术;计算机控制激光测量和现场监控;预拌混凝土自动化控制等许多信息技术方面,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有的是国家“十五”重点攻关项目,有的列入国家“863”计划,在世界上也居于先进水平。 
高新技术为做强做大中国建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筑龙网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